Q1:五德是哪五个?
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。
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之历史观念,与天下的空间观念构成中国文化重要成分。“五德”是指五行中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。“终始”指“五德”周而复始之循环运转。甚至其后中国的一切信仰和方技,都多少受这种学说的影响。
缘起
五德终始说起源于邹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说。中国在战国时期后期,齐国思想家邹衍鼓吹按五行运行规律解释王朝更替。
五行是构成万物之五种原素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其要点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,“受命”于天而成为天子。
而当其德衰微,无法继续统治时,便会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,“革命”于天而重新受命。当时儒者认为一年之中,五行轮流当盛,例如春时“盛德在木”,夏时“盛德在火”等。
后来,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“奉天承运皇帝”,当中所谓“承运”就是意味五德终始说之“德”运。
扩展资料:
发展
从此历次改朝换代皆采用相生说加秦水:
太昊木→ 炎帝火→ 黄帝土→ 少昊金→ 颛顼水→ 帝喾木→ 唐火→ 虞土→ 夏金→ 商水→ 周木〈相生之说〉;
→ 秦水〈以周为火相胜之说〉→ 汉〈张苍以汉水胜周火、贾谊公孙臣以汉土胜秦水〉光武始正火德(火,午祖戌腊)→ 曹魏(土,未祖丑腊)→ 晋(金)→ 宋水→ 齐木→ 梁火→ 陈土| 北魏(水,继西晋金);
→ 北周(木)→ 隋(火)→ 唐(土,服饰黄,旗帜赤,戌祖辰腊→ 后唐土→ 后晋(金)→ 后汉(水)→ 后周(木)→ 宋(火,色尚红,午祖戌腊)。
Q2:关于五德,什么是五德
说法很多:
(1).古代阴阳家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看成五德,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,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,交互更替,周而复始。
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推五德之运,以为 汉 当水德之时,尚黑如故。”
《文选·班固〈典引〉》:“肇命民主,五德初始。” 蔡邕 注:“五德,五行之德。自 伏羲 已下,帝王相代,各据其一行。始於木,终於水,则复始也。”
唐 张说 《应制和千秋节》诗:“五德生王者,千龄启圣人。”[1]
(2).指人的五种品德。谓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
《论语·学而》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”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:“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。”
(3).指人的五种品德。谓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。
《孙子·始计》“将者,智信仁勇严也” 三国 魏 曹操 注:“将宜五德备也。”
唐 王维 《谢集贤学士表》:“固当宣其五德,列在四科。” 赵殿成 笺:“《新论》:五德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也。”[1]
(4).比喻物的五种特征。古谓玉有仁、智、义、礼、信五德。
《诗·秦风·小戎》“言念君子,温其如玉” 汉 郑玄 笺:“玉有五德。” 孔颖达 疏引《聘义》:“君子比德於玉焉;温润而泽,仁也;缜密以栗,知也;廉而不刿,义也;垂之如坠,礼也;孚尹旁达,信也。”
(5).比喻物的五种特征。古谓鸡有文、武、勇、仁、信五德。
《韩诗外传》卷二:“君独不见夫鸡乎?首戴冠者,文也;足傅距者,武也;敌在前敢鬭,勇也;得食相告,仁也;守夜不失时,信也。鸡有此五德,君犹日瀹而食之者,何也!”
唐 白居易 《池鹤八绝句·鸡赠鹤》:“一声警露君能薄,五德司晨我用多。”
(6).比喻物的五种特征。古谓蝉有文、清、廉、俭、信五德。
晋 陆云 《寒蝉赋》:“夫头上有绣,则其文也;含气饮露,则其清也;黍稷不食,则其廉也;处不巢居,则其俭也;应候守节,即其信也……迈休声之五德,岂鸣鸡之独珍。”
(7).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。
《汉书·郊祀志下》:“耕耘五德,朝种暮获。”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:“五德东方甲,南方丙,西方庚,北方壬,中央戊。种五色禾於此地为耕耘也。”
Q3:先天五运 五德是哪些 相生相克的顺序是什么
先天五气,分为五德,五德循环。先天五运,伴随五德而生,一运克制一德,亦复为一德所克。
先天清气,河图洛书,圣德之宝(气运)
太初紫气,一气化神鼎,福得之宝(末运)
玄黄之气,天地玄黄玲珑塔,功德之宝(杀运)
太素白气,太素炼形旗,阴德之宝(截运)
阴阳二气,阴阳太极钟,道德之宝(劫运)
末运克圣德,末法时代,圣道不存。
气运克福德,气者气数,运者命运,前者为天地众生之命运起伏,后者只能兴旺一人命数,正所谓神通不敌天数,个业难挽共业。
杀运克功德,诸余罪中,杀生第一,无量功德,毁于杀生业火。
截运克阴德,阴德善功、因果之律为天道循环之主旨,然若天道崩缺,则因果不障,阴德难存。
劫运克道德,修道本为逆天之事,故必有劫运临身,而道高一尺,则劫深一重。
道德克末运,末法时代,有道德之士出而弘道,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圣德克气运,圣人转.轮传教法,天地气象焕然新,一灯之明,洞穿黎明黑暗,烛照众生前路。
福德克杀运,大福之人,杀劫不损,永无厄运缠身。
功德克截运,功德无边、补天道之断续。
阴德克劫运,阴德一缕,万劫之中,可现一线生机
Q4:人有五德 指哪五德
人有五德的五德是指: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或者是智、信、仁、勇、严。
五德的意思是古代阴阳家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看成五德,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,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,交互更替,周而复始。
五德的具体出处:
1、《史记·张丞相列传》:“推五德之运,以为汉当水德之时,尚黑如故。”
2、《文选·班固<典引>》:“肇命民主,五德初始。”
3、《应制和千秋节》诗:“五德生王者,千龄启圣人。”
4、《论语·学而》“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。”
Q5:请问五行与五德的关系
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。多用于哲学、中医学和占卜方面。五行指: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,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,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,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,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。
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,都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(运动)和变化所构成。它强调整体概念,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。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,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。
五德不知道意思是什麽。。。。
发展历史
中国西周末年,已经有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“五材说”。从《国语·郑语》“以土与金、木、水、火杂,以成万物”和《左传》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”到《尚书·洪范》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”的记载,开始把五行属性抽象出来,推演到其他事物,构成一个固定的组合形式。
在战国晚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相胜(克)相生的思想(用来说明王朝统治的趋势),且已把胜(克)、生的次序固定下来,形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模式,自发地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其整体把握的思想。就在这个时期,《内经》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,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,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,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到汉代,董仲舒又把五行赋予道德含义,认为木为仁,火为礼,土为信,金为义,水为智。
五行的关系
五行相克: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。
五行相生: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
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,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。“木曰曲直”,意思是木具有生长、升发的特性;“火曰炎上”,是火具有发热、向上的特性;“土爰稼墙”,是指土具有种植庄稼,生化万物的特性;“金曰从革”,是金具有肃杀、变革的特性;“水曰润下”,是水具有滋润、向下的特性。古人基于这种认识,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,因此在概念上,已经不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本身,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的各种事物、现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。
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思想类别:
“直到现在,我们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种意义分析过了,为了清楚起见,我们再把这几种意义综合列举如下:
指五种行为原则,疑为荀子所持。
指五种物性,如尚书洪范及周子太极图说所持。
指人类生活上的五种必须的物质条件,如左传里蔡墨所持。
为分类学上的五种分类原则,如吕氏春秋所持。
指藉著阴阳二气之流动而存在的五种‘存在形式’,如白虎通及黄帝内经素问所持。
指木材(植物)、火炎、泥土、金属及流水。它们的象征意义分别为生机兴发,活动或变化,孕育或培植,禁制与伏藏。此为萧吉所持。
五行在中医里五行有着特殊的含义。
“木曰曲直”,代表生长、升发、条达、舒畅的功能,在人体为肝。
“金曰从革”,代表沉降、肃杀、收敛等性质,在人体为肺。
“水曰润下”,代表了滋润、下行、寒凉、闭藏的性质,在人体为肾。
“土爰稼樯”,代表了生化、承载、受纳等性质,在人体为脾。
“火曰炎上”,代表了温热、向上等性质,在人体为心。
五行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五行与方位、天干、颜色、神兽等都有密切关系。
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
五色 青 红 黄 白 黑
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
五季 春 夏 季夏 秋 冬
五时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
五节 春节(正月初一) 上巳(三月初三) 端午(五月初五) 七夕(七月初七) 重阳(九月初九)
五星 岁星(木星) 荧惑(火星) 镇星(土星) 太白(金星) 辰星(水星)
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
五音 角 征 宫 商 羽
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
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
五情 喜 乐 欲 怒 哀
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无名指 小指
五感 目 耳 鼻 口 皮肤
五觉 色(视觉) 声(听觉) 香(嗅觉) 味(味觉) 触(触觉)
五液 泣 汗 涎 涕 唾
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
五臭 膻 焦 香 腥 朽
五味运行的所在 筋 骨 肉 气 血
五事 貌 视 思 言 听
五兽 青龙 朱雀 黄麟 白虎 玄武
五畜 犬 羊 牛 鸡 猪
五虫 鳞 羽 裸 毛 介
五果 李 杏 枣 桃 栗
五谷 麻 麦 稻 黍 豆
五菜 韭 薤 葵 葱 藿
五常 仁 礼 信 义 智
五政 宽 明 恭 力 静
五恶 风 热 湿 寒 燥
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
五祀 户 灶 溜 门 井
天干 甲·乙 丙·丁 戊·己 庚·辛 壬·癸
地支 寅·卯 巳·午 辰·未·戌·丑 申·酉 亥·子
月(农历) 1月~3月 4月~6月 3、6、9、12月 7月~9月 10月~12月
Q6:五德是哪五个?
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。
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之历史观念,与天下的空间观念构成中国文化重要成分。“五德”是指五行中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。“终始”指“五德”周而复始之循环运转。甚至其后中国的一切信仰和方技,都多少受这种学说的影响。
缘起
五德终始说起源于邹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说。中国在战国时期后期,齐国思想家邹衍鼓吹按五行运行规律解释王朝更替。
五行是构成万物之五种原素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其要点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,“受命”于天而成为天子。
而当其德衰微,无法继续统治时,便会有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,“革命”于天而重新受命。当时儒者认为一年之中,五行轮流当盛,例如春时“盛德在木”,夏时“盛德在火”等。
后来,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的皇朝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“奉天承运皇帝”,当中所谓“承运”就是意味五德终始说之“德”运。
扩展资料:
发展
从此历次改朝换代皆采用相生说加秦水:
太昊木→ 炎帝火→ 黄帝土→ 少昊金→ 颛顼水→ 帝喾木→ 唐火→ 虞土→ 夏金→ 商水→ 周木〈相生之说〉;
→ 秦水〈以周为火相胜之说〉→ 汉〈张苍以汉水胜周火、贾谊公孙臣以汉土胜秦水〉光武始正火德(火,午祖戌腊)→ 曹魏(土,未祖丑腊)→ 晋(金)→ 宋水→ 齐木→ 梁火→ 陈土| 北魏(水,继西晋金);
→ 北周(木)→ 隋(火)→ 唐(土,服饰黄,旗帜赤,戌祖辰腊→ 后唐土→ 后晋(金)→ 后汉(水)→ 后周(木)→ 宋(火,色尚红,午祖戌腊)。
评论已关闭!